查看: 2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娱乐圈,但有“南朱北李”!

[复制链接]

610

主题

616

帖子

154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16:1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歌中国
传承民歌文化 · 分享民歌作品


" 南朱北李 "——这个响当当的名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文艺界对朱逢博李谷一两位歌唱家的合称。她们演唱的歌曲不仅数量极多,且首首经典,流传甚广;她们为祖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门生弟子遍布全国,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她们在音乐道路上不断探索,开一代之歌风,堪称是撑起了中国歌坛的" 半壁江山 "
当年,一南一北,朱逢博与李谷一,各有所长,多有交集。无论是在台上,还是在台下,她们仿佛在冥冥之中有着深厚的缘分。" 南朱北李 " 的音乐世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重温这段" 跨世纪 " 的不解之缘……
从建筑到歌剧
从跳舞到唱歌



朱逢博从小就很喜欢唱歌,只是那时的她并未想过要走上音乐的道路。一直到了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她的数学老师建议她报考天津音乐学院,学习声乐。不过,在妈妈的建议下,朱逢博还是考入了同济大学,学习建筑专业。但她的歌声却被上海歌剧院" 相中 " 了。在歌剧院的安排下,朱逢博最终还是走出了学校,踏上了自己的音乐人生。



与朱逢博不同的是,李谷一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教育,传统戏剧、西方歌剧、经典歌曲……这些都是李谷一难忘的童年记忆。中学毕业后,她顺利考入湖南艺术学院,专修中国古典舞蹈。不过,由于身高没有达到标准,她只得放弃跳舞,应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邀请,成为了一名花鼓戏演员,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


因歌剧《白毛女》蜚声歌坛
因花鼓戏《补锅》声名大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朱逢博为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 " 喜儿 " 一角伴唱,其歌声触动了亿万人的心灵,她也因此而蜚声歌坛。其实,朱逢博与《白毛女》的缘分,早就结下了。在被上海歌剧院 " 相中 " 后,她去歌剧院 " 面试 ",就试唱了《白毛女》中的著名唱段《北风吹,扎红头绳》。演唱完毕,在场的所有人都鼓起了掌。没过多久,她就被顺利 " 录取 " 了。



而放下了舞蹈事业,走上了花鼓戏道路的李谷一,却并不怎么开心。起初,看到舞台上的演员红红绿绿的妆容,学生们就像是见到了 " 妖魔鬼怪 " 一样。不过,在认真地研究、学习花鼓戏之后,李谷一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独具特色的剧种。1964 年,李谷一在花鼓戏电影《补锅》中任主演。这一演,直接让李谷一的名字走入了湖南的千家万户。此后,她更是在华语乐坛中留下了许多传唱不绝的经典歌曲。


坚持民族唱法
首创气声唱法



在上世纪那个流行音乐风靡一时的年代,朱逢博紧跟时代的步伐,演唱了许多通俗歌曲,这些歌曲至今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过,面对采访,朱逢博却不止一次地说:" 其实我的演唱是民族唱法……这些年来我自己从不以流行歌手自居。"
其实,我们都知道,虽然朱逢博不以流行歌手自居,但是她"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 "这一称号,却是无法撼动的事实。她演唱的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元,几乎涵盖了中外民歌、艺术歌曲、校园歌曲、通俗歌曲、儿童歌曲等众多类别。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间游刃有余、切换自如,这是后来者难以企及的巅峰。



而为了探索歌唱技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李谷一另辟蹊径,开创了" 气声唱法 "。当时,她采用这种唱法演唱经典歌曲《乡恋》时,还遭到过铺天盖地的指责。虽然该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可是她的新唱法与这首《乡恋》,却被媒体批判得一无是处,还被扣上了 " 靡靡之音 "、" 黄色之音 "、" 亡国之音 " 的帽子。
不过,面对着这些无端横生出的指责,李谷一没有退缩,而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看法。令人意外的是,1983 年,在第一届央视春晚上的观众点歌环节中,《乡恋》成为了当晚最热门的曲目之一。最终,相关领导顺应民意,顶着压力,将《乡恋》送上了春晚的舞台。可以说,如果没有李谷一的坚持,如果没有央视的大胆决策,就不会有后来 " 气声唱法 " 的发扬光大。


影视剧主题曲 " 大行家 "
影视剧主题曲 " 专业户 "



《满山红叶似彩霞》《珊瑚颂》《啊,故乡》《歌唱大别山》《我们相会在攀枝花下》……在数十年的歌唱生涯中,朱逢博曾为近百部影视剧配唱主题曲和插曲。其中,她配唱的许多歌曲不仅获奖无数、广受好评,更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传唱到了现在。
朱逢博对影视剧歌曲的情感把握十分到位,无论是何种情感、何种内涵、何种旋律,她都能找到最自然、最恰当的演唱方式,用独特的嗓音将其演绎出来。她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创意,风格千变万化,令人耳目一新。称她是影视剧主题曲的" 大行家 ",一点也不为过。



《乡恋》《绒花》《妹妹找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知音》……作为与朱逢博并称的 " 北李 ",李谷一也与朱逢博一样,称得上是影视剧主题曲的" 专业户 "。在那个影视剧 " 百花齐放 " 的年代,曾流传着一个说法:" 每影必歌,每歌必李谷一。"
李谷一的歌声在带给听众醇美的享受时,也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乡恋》打破了旧时期的思想枷锁,《绒花》则展现了战争年代的爱情;《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刻画出了边防军人的美好向往,《知音》则勾勒出了爱国英雄的壮志豪情。有人曾打趣到:" 要想知道中国这一百年来的历史,听听李谷一老师的歌,就已知道个七七八八了。"


引入国外歌曲
推广京韵戏歌



熟悉朱逢博的朋友都知道,除了留下无数的经典作品、用歌声影响了几代人之外,朱逢博对国外歌曲的引入,更称得上是 " 大功一件 "。无论是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经典名曲,还是印尼、爱尔兰、埃及、牙买加等国家的小众民歌,朱逢博几乎都用银铃般的嗓音,将其传入国内,完美诠释了" 音乐无国界 "的理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朱逢博还成为了第一个在中国举办外国歌曲作品音乐会的歌唱家。那个信息较为闭塞的年代,她所引入的这批外国歌曲无疑为中国的乐坛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更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朱逢博大力引入外国民歌的同时,李谷一则在大力推广着原汁原味的 " 中国歌曲 " ——京韵戏歌。在《难忘 1988》央视晚会上,李谷一演唱了阎肃作词,姚明作曲的《故乡是北京》。一时间,京腔京味的戏歌就风靡了中国大地。
此后,李谷一更是将戏歌唱遍了大江南北,无论是北京前门的那一碗 " 大碗茶 ",还是那五彩斑斓的 " 说唱脸谱 ",其歌曲的背后都有着李谷一的不懈努力与大力推动。如今,戏歌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如果把这份功劳统统算在李谷一的头上,确是有失公允。然而,李谷一在推广戏歌上的贡献,却是无法忽视的。


一个走出国门
一个扎根春晚





朱逢博在积极引入国外经典歌曲的同时,也致力于推动中国民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上世纪七十年代,她在中国艺术团担任主要独唱演员,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了多个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演出,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欢迎和好评。" 东方夜莺 "的称号,正源于此。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为此,有人曾经戏称:" 朱逢博老师唯一没有去过的地方,可能就是南极洲了。"



正当朱逢博做起了 " 中外友好文化交流使者 " 的工作时,李谷一成了央视春晚的 " 常客 ",一曲《难忘今宵》更是让她成为了央视春晚的 " 守门人 "。在三十余年的春晚中,李谷一就出场过二十余次。许多网友直言:" 没有李谷一老师与《难忘今宵》的春晚,不是真正的春晚。" 看来,李谷一老师这" 春晚钉子户 "的名号,还要持续很久啊。




一个淡出舞台
一个歌声不断



上世纪 90 年代末,华语乐坛风云变幻。也许是为了将广袤的歌唱舞台让给了朝气蓬勃的年轻一辈,也许是因为身体抱恙,想得到一些休息,朱逢博选择了淡出舞台。她深居简出,基本回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不过,淡出的同时,她还是与音乐相伴相行的。她将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声乐教学的事业中,以自己的方式为华语乐坛贡献着力量。



朱逢博选择了淡出,李谷一则依然活跃。她不仅时常登上各大晚会的舞台,还常常出现在许多综艺节目里。如今,流行音乐的浪潮席卷乐坛,李谷一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尝试着新的音乐形式。那首与霍尊合作的《一念花开》、那首与徐子崴合作的《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就是李谷一 " 求新 " 思想的真实写照。




2018 年 12 月 18 日,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北京举行,大会为 100 位" 改革先锋 "颁授了奖章,李谷一榜上有名。同一天,《歌声激荡 40 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金曲盛典》上海举行,朱逢博被授予了" 杰出贡献金声 "奖。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娱乐圈,但有 " 南朱北李 "。她们的贡献被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们的作品会被一直传唱下去,她们的歌声也将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中。百姓不会忘记她们,祖国不会忘记她们,时代也不会忘记她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特别关注




0551合肥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