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围观!一张上世纪80年代集体舞的照片,定格了老合肥人的火热青春!

[复制链接]

605

主题

611

帖子

12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4:5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伟大的变革》大型展览选用了 1984 年安徽省合肥市群众在工人文化宫跳集体舞的照片。这幅作品的作者是已故著名摄影记者马昭运。作品中年轻的男女们在房间中间翩翩起舞,周围坐满了围观的人。
彼时的工人文化宫是 " 时尚 " 聚集地
这张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照片,展现的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合肥年轻人的面貌。那时候的工人文化宫如同今天的网红景点一般,是年轻人们聚会的地方。
合肥市工人文化宫成立于 1959 年,当时的硬件设施和接待规格在全省是一流的。
说到一流,其实按现在的眼光看,文化宫的规模并不大,装修也谈不上豪华。一进大门,有个水池点缀院落,迎面三层小楼是主体结构,系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堪称高级的水磨石地面光可鉴人。
一层中间是大厅,左右一边是小剧场,有时在这里演出黄梅戏、庐剧等戏曲,一边是乒乓球室。二楼是电影厅以及图书室、阅览室。三楼文化厅,专门用来举办诗歌朗诵会,有时省话剧团和工人话剧队也在这里演出,也有其他一些文艺团体来表演相声等节目。
院里还有一个灯光篮球场,供群众开展体育活动。
都有哪些人来这里参加活动呢?那时没有电视等视听娱乐方式,人们的业余生活贫乏得很,能到文化宫看演出当然是极具吸引力的。但并非每一位市民都能自由进出,须得持工会会员证,方可傲然进场。
来演出的人,如今看来,俱是大腕,比如省黄梅戏剧团的严凤英、王少舫。那时严凤英不过二十几岁,经常到工厂、到工人中演出,没有什么明星架子。
他镜头下的画面记录了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
说到这张照片的作者,就是已故知名摄影记者马昭运。
1952 年抗美援朝,志愿军铁道部队抢修铁路大桥;1958 年 2 月,毛主席视察安徽时夹道欢迎的合肥市民高呼 " 毛主席万岁!";1969 年,我省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江淮牌汽车下线;1980 年,合肥无线电二厂生产黄山 AH6+2 寸电视机 …… 从抗美援朝到改革开放,半个世纪马昭运拍摄了难以数计的作品,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记录了新中国建设,记录了改革开放 ……
" 当时,我的父亲是《安徽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他是主任也是摄影记者,父亲一直坚守新闻的‘真实性’,经常会走进社会,深入群众,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点滴。当时的合肥市工人文化宫经常举行大型的群众性文艺活动,父亲在现场,便捕捉了这一镜头。" 马昭运的女儿回忆道。
1979 年,安徽省摄影领导小组成立,马昭运就是领导成员之一,成为安徽摄影界的领军人物。
马昭运惯于长年累月手执相机,在时代的洪流中追寻生活的真谛,捕捉闪光的瞬间;也把自己置于党的阳光下 " 感光 "。可以这样说,马昭运用他的镜头记录了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各个领域发生的不凡改变。
一张照片反映了当时合肥市的文化生活
" 这张照片展现的应该是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合肥市民跳集体舞的画面。" 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陈志勇介绍。
" 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娱乐方式比较简单,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有丰富多彩的业余休闲活动。" 陈志勇说。他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改革开放没多久,老百姓对于业余休闲生活充满了好奇与热情,大都十分积极的参与各种文娱活动。
从图上也能看出,当时的工人文化宫整体环境比较简单,跳舞过程中男女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场下还有有相当一部分围观的群众,在当时,这也是不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 马昭运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这张照片也真实反映了当时合肥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最终,这张照片被安徽省摄影家协会选送至北京,并成功地在国家博物院《伟大的变革》展览中‘亮相’。" 陈志勇说。
值得一提的是,马昭运的其他作品,还将在即将开幕的 "2018 包河国际摄影周 " 中展出。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韩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特别关注




0551合肥网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